星期日, 7月 31, 2011

香港無天災卻有人禍, 因為香港有放火黨

香港真係一塊福地, 無地震, 無火山, 無風災, 無雪災, 無水災, 無打仗, 政治穩定, 最多都係股災, 但回歸後, 多了一樣, 就係人禍.

十年前的莊豐源案, 令數十萬的大陸人申請來港, 令香港的孕婦床位不足, 當年政府已講明咁多大陸人來港, 對香港在福利, 醫療等方面好大打擊, 所以要打官司, 但是那班放火黨泛民, 卻出錢出力要支持莊豐源與政府打官司, 當年我心想這班泛民真仆街, 想害死香港嗎? 但當時傳媒卻一面倒攻擊政府,愚蠢的香港人對這件事不關心也很快忘記了, 泛民成功放火了.

放火後大家都不記得是誰放火了, 面對著愈來愈多新移民, 這班人很多都是技術學歷較低, 許多都要拿綜援公屋的, 對香港福利房屋又做成沉重負擔, 火勢開始大, 政府要出來滅火了, 但泛民又怎會放棄這火頭呢, 他們當然用這火頭去政擊政府, 不斷說有幾多人住板間房, 有幾多新移民怎慘怎慘, 卻不去說這班新移民是誰帶來的.

當年董建華推八萬五, 泛民是舉腳支持的, 他們有議員更批評八萬五不足夠, 要九萬五才足夠,事後樓價大跌, 泛民卻拿著八萬五攻擊特首, 又有誰記得當年他們是要求九萬五的呢.

(閱讀全文)

文章由MemDB聯播系統轉載, 原文請按此閱讀

星期四, 7月 28, 2011

星期三, 7月 27, 2011

我是如何當「妓師」的

葉一知


昨天信報又有令人啟迪的好文章。一個好像叫「劉西強」的人寫了篇「把國民教育推行到底」的文章,內容獨到,完全沒有浪費信報的版面,讀後也毫不浪費讀者的人生,實在叫人感動。

該文其中一段說:

這議題(推行國民教育)才剛開始諮詢,便立刻遭以教協為主的反對派標籤為「洗腦」。針對教育界專業人士,我們的討論不妨從什麼是教育開始。教育也者,廣義而言,就是對個人產生新的、即所謂「形成性效果」(formative effect)的認識、思維、價值、性格和行為效果的經驗。

妓女要賣淫教育要洗腦

簡而言之,教育何止「洗腦」,簡直就是人格的改造。把國民教育貶義地標籤為「洗腦」,竟然是來自從事洗腦工作數十年的「教育專業人員」領袖。教師罵人家洗腦,有如做妓女的罵人賣淫一樣;大概反共的政治狂熱,把教協領導層的腦袋燒壞,連這一專業的ABC 都全丟了。

教育就是洗腦,國民教育怎可能不是洗腦?

 

(閱讀全文)

文章由MemDB聯播系統轉載, 原文請按此閱讀

Dashi Omelet Roll

Picture

(閱讀全文)

文章由MemDB聯播系統轉載, 原文請按此閱讀

French Toast

Picture

(閱讀全文)

文章由MemDB聯播系統轉載, 原文請按此閱讀

星期二, 7月 26, 2011

這是一個奇蹟

葉一知

 

報載:鐵道部前日深夜舉行記者會時,項瑋伊獲救成為內地記者質問新聞發言人王勇平的焦點之一。記者問:「救援結束為甚麼還會發現最後那個倖存的女孩?」王勇平答:「這是一個奇蹟。」記者問:「你們已經在肢解車體,為甚麼還會有倖存女孩?」王勇平說:「我無法回答。」

奇蹟,就是很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發生了。顯然,中國是一個奇蹟處處的地方。


(閱讀全文)

文章由MemDB聯播系統轉載, 原文請按此閱讀

星期一, 7月 25, 2011

星期日, 7月 24, 2011

星期五, 7月 22, 2011

星期四, 7月 21, 2011

星期三, 7月 20, 2011

星期二, 7月 19, 2011

《武。俠》-2

 

Picture

 


 

(閱讀全文)

文章由MemDB聯播系統轉載, 原文請按此閱讀

書展活動:《急救通識》新書推介會

葉一知


一年一度的書展又到了。小弟今年會出席大眾書局舉辦的「急救通識新書推介會」,歡迎各方好友前來捧場交流,學生和老師更不容錯過。只要你對通識有點興趣,想清楚知道甚麼是通識教育,歡迎你們參與其中。詳情如下:

日期:2011年7月24日(星期日)
時間:5pm - 5:45pm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覽廳3E活動區(請參看附圖)
內容:暢談通識教育的種種問題

著作介紹:http://diumanpar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029251

Picture


 

(閱讀全文)

文章由MemDB聯播系統轉載, 原文請按此閱讀

星期日, 7月 17, 2011

公司電話最好不是手提電話

五年前還是一個人公司, 寫了篇公司電話 - 我的手提. 五年後今天, 多了很多合作夥伴加入, 我也覺得用手提電話比較好.

星期六, 7月 16, 2011

公司電話最好不是手提電話

五年前還是一個人公司, 寫了編公司電話 - 我的手提, 五年後今天, 多了很多合作夥伴加入, 我也覺得用手提電話比較好.

(閱讀全文)

文章由MemDB聯播系統轉載, 原文請按此閱讀

星期五, 7月 15, 2011

?????(Warabi Mochi 蕨餅)

Picture 

Warabimochi (Japanese) is not true mochi but a jelly-like confection made from bracken starch and covered or dipped in kinako (sweet toasted soybean flour) (From Wikipedia)

(閱讀全文)

文章由MemDB聯播系統轉載, 原文請按此閱讀

星期四, 7月 14, 2011

堅決為梁美芬平反

葉一知


7月13日凌晨3時28分,梁美芬石硤尾邨辦事處被發現淋上啡色漆油,到凌晨 6時 40分,梁在紅磡邨地下的辦事處亦由保安員揭發被淋油。由於該辦事處的大門及佈告板,與石硤尾邨辦事處同樣被淋上啡色漆油,警方不排除同一人所為(報道)

7月14日,東方日報有人署名「一群路見不平的市民」發表聲明,讉責這種暴力行為。由於上次梁美芬於政府宣布押後通過遞補機制同日的下午立即可以派傳單「邀功」,於是很多人立時聯想起,這次也是梁自導自演的把戲。但凡事不能如此武斷,隨口胡說,很易惹禍上身。所以我要在此反駁各方提出的疑點。

Picture

 

(閱讀全文)

文章由MemDB聯播系統轉載, 原文請按此閱讀

星期二, 7月 12, 2011

這個小孩會不會是病人呢?

葉一知

 

是日蘋果A1頭條:「呢個細路大個不得了……紅梗呀呢條友!」他是誰?他不是哈利波特,也不是天才童星,他是年約 7歲的典型港童惡少。這個小學生惡童日前與父母到大埔超級城逛公司,其間疑因瑣事大發脾氣,即時在大庭廣眾之下,叉着腰喪鬧老竇。一對父母站在他面前頭耷 耷「俯首受教」逾 10分鐘,惹來大批街坊圍觀,有人搖頭嘆息地問:「誰之過?」

 

 

 

很多人在傳這段A1頭條. 在睇熱鬧譴責片中的小朋友或父母前, 我們可否想一想另外的可能:

 

(閱讀全文)

文章由MemDB聯播系統轉載, 原文請按此閱讀

星期四, 7月 07, 2011

《仁醫》 crossover 《螢之光》?!

大熱《仁醫》經過兩季22集終於劃上句號,結局不完美中的完美,讓人哭得無話可說,網上博客多有精辟評論,筆者亦不多作淺見。反而最近J2播放《螢之光2》,眼見瘦了的「現代」咲小姐綾瀨遙,忽發古怪奇想﹗如果返回現代的南方仁,遇見雨宮螢,會發生甚麼怪事?﹗哈。

(閱讀全文)

文章由MemDB聯播系統轉載, 原文請按此閱讀

星期一, 7月 04, 2011

諮詢後就撤回好了

葉一知


最新消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與建制派立法會議員見面後宣布,暫時不會在下星期三,表決遞補機制的條例草案,並會7至9月進行兩個月的公眾諮詢。他說,收集市民意見後,會於下個立法年度內,恢復及完成立法工作。

一點絮語:

 

(閱讀全文)

文章由MemDB聯播系統轉載, 原文請按此閱讀

壞政府要付出的社會代價

葉一知


七一遊行後,一批留守的示威人士阻塞了馬路,影響交通,受到很多人讉責。這一課關乎通識「今日香港」的「政治社會參與」,乃一熱門課題,相信很多老師都會以「示威人士阻塞交通」為教材。

通識科常強調「平衡觀點」,要學生理解支持和反對者的理據。譴責支持者的聲音和論據這幾天滿目皆是,故恐怕這一課將被教得非常偏頗,故希望平衡一下,讓各方可以了解另一個角度的想法。

反對這類示威的觀點主要是:示威者妄顧公眾利益,堵塞交通,也妄顧自身和其他人的安全。這種行為不能接受。

從另一個觀點看,這種行為是否令人接受,並不是恆常不變,乃隨社會的怨氣而改變。我們需要討論以下是幾個問題:

(1) 政府有沒有可能是壞的?

(2) 如果政府是壞的,社會將要付出甚麼代價?

(3) 激進示威風氣是否一朝一夕可以形成?

(4) 如果不能,為甚麼社會越來越多人願意付出沉重代價也要加入激進示威?

(5) 是不是凡是激進示威都是正義的?

 

(閱讀全文)

文章由MemDB聯播系統轉載, 原文請按此閱讀

星期六, 7月 02, 2011

X 死老婆之鴛鴦生果西米撈

Picture

YUANYANG FRUIT SAGO LOLO

鴛鴦生果生米撈

REMARK:X=氹

(閱讀全文)

文章由MemDB聯播系統轉載, 原文請按此閱讀

二十萬對五六萬,政府對遊行的聲明

葉一知


其實遊行人數,向來按各自目的解讀,其實爭拗並無意義,難道今天沒有五十萬人,就表示替補機制比廿三條更應該通過嗎?

只是,二十萬對五六萬(警方說五萬幾,一名學者計算說六萬四,我以為佢曲線講六四),始終差距太大吧?

先看看以下摘自2003年7月2日蘋果日報的新聞:

 

(閱讀全文)

文章由MemDB聯播系統轉載, 原文請按此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