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英中學生能應付的中文考試
葉一知
報載,很多會考生昨天考完中文閱讀卷,高呼勁深。深不深倒沒資料去判定,但報道中有個註腳很有趣:
李求恩紀念中學中文科教師黃景康也認為,題目深淺程度極之接近高考,「受過三年訓練嘅學生可以應付,但對只得年半訓練嘅會考生,係唔公平。」他批評今年過份偏重文言文,相信只有英中的學生可應付……
如果這是英文卷,「只有英中學生可以應付」,實在合情合理。但考一份中文卷,竟然又是「只有英中學生可以應付」,這代表甚麼?
母語教學的目的並非改善語文,但很多人會有這種構想,以為「教學語言等於提升該語言的使用能力」,所以得出「就讀英文中學英文就一定好」的結論。然則,為甚麼就讀中文中學的中文竟然差至如此?
公平點說,英文卷考的是實用英文,不涉文學範圍,至少不會像中文般考英文古文,兩份卷探究語文的深入程度有很明顯的出入。但這樣問題就更有趣,英中學生接觸中文書面語理應較少,面對一份更艱深的文言文試卷,仍然(被認為)做得比中中學生好,甚麼「只有他們可應付」,這不是很搞笑嗎?這又說明甚麼呢?說明入讀英中的本身就是較強的學生,只有較弱的學生才給踢去當試驗品。
又有受訪者說,band 2和band 3的學生很難答,哈,這又算甚麼觀點呢?如果一份卷竟是band 1不懂答,band 2和band 3答得很好,才是奇聞——那些banding分級幹啥!!
說到底,在任何一個常常要強調愛國的地方,常常強調甚麼國民教育,竟然得出「英中學生才能答好中文卷」的結論,所反映的,只是一群虛偽。
但沒關係,做人最重要懂得投胎?如果在法國,只有英語學校學生才答得好法文卷,在日本也只有英語學校學生才答得好日文卷,如此類推,那些國人心裏想必不是味兒。但身為中國人包括中國香港人,便有福了,大家只會為「英語學校學生才答得好中文卷」而高興得拍爛手掌,因為英中學生考不好中文卷,也比一個考得好中文卷的中中學生優勝百倍,如今英中學生還能考好中文卷,更「證明」了只有英語教育環境才能學好中文,才能培育人上人,那是國人有遠大的目光,制定了絕佳的教育政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