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2後感:功夫的敵人不是外國人
葉一知
看了《葉問2》很久,一直想寫,但沒有時間。今天《光明頂》請來嘉賓談武,聽罷又想記下這個已擱下的題目。
我有練武,但資質愚鈍,講手一定不夠講,但從我所知的武術界軼聞,用文化角度看功夫,則有淺薄的觀察。兩集葉問,都以民族主義作綽頭,第一集打日本人,第二集打鬼佬。民族主義很能喚起人心,所以戲中葉問打敗鬼佬,有人即場拍掌。功夫片常以外國人為奸角,但中國功夫最大的敵人,肯定不是外國人,而是中國人。
國共內戰,很多國內拳師逃難,南來香港。因為這個歷史機遇,令香港一度成為傳承中國功夫的基地。如果你看過資料,應該知道葉問不是因為日本侵華而流落香港,而是因為國共內戰,他更曾為國民黨擔任情報工作。這些史料當然不便列入電影,不然怎在內地發行。
當偉大領袖老毛接管中國,便開始執行毀滅中國文化這項波瀾壯闊的創舉,功夫自然也不例外。沒有逃難的老師傅,經歷那麼多磨難和文革,還剩下多少?文革後來平反,但極權政府一向很怕民拳組織,因為他們有武力有組織,在中國歷史上,往往是革命的支柱之一。近代中國便流行「武術」,英譯martial arts。這時的武術,技擊的實用性大減,取而代之的是強身健體、比賽觀賞等目的。例如太極拳,今日的國際套路,是集合了五家(陳楊孫吳武)的招式,但這種集合不是取長補短,而是以楊家為骨幹,在不同家數中取一二招加入。這種將功夫體操化的「武術」,非常好看,但不夠實用,功夫的實用技擊理論便漸漸失傳。越多老師傅仙遊,留下的東西便越少。當以表演為目的的比賽越來越盛行,大家練時便着重是否好看,功夫必然走向體操化的路。
我刻意用「功夫」和「(現代)武術」兩個詞來說,自有原因。大家知道,《牛津字典》收了Kung Fu一詞。為何有martial art(武術)還要收這個新詞?martial art的解釋是「any of the fighting sports that include judo and karate」(任何技擊運動,包括柔道和空手道),但Kung Fu的解釋是「a Chinese system of fighting without weapons, similar to karate」(中國的徒手技擊法,類似空手道)。顯然Kung Fu並不是一種運動(sport),而是一套技擊法,嚴格來說,就是以徒手殺人的技法(以之為技法不一定鼓勵殺人,等於學兵法不等於鼓吹打仗)。
Kung Fu二字是因李小龍而蜚聲國際,從此全球都知道甚麼是Chinese Kung Fu,而且非常著迷和尊崇。你看《Matrix》,奇洛李維斯學懂功夫後,興奮得說I know Chinese Kung Fu,你便知道那不是martial art那麼簡單。外國人非常熱衷學武,反而中國人慢慢放棄這門國術。好像太極,近年很受日本人喜愛。有台灣師傅到日本示範太極,日本人跟他傾談時,說:「未來世界的太極拳中心不在北京,也不在台北,而是東京。」目前日本人推展太極拳,就像當年他們把中華文化中的棋藝、茶藝、書法等,昇華為棋道、茶道、書道一樣,全力投入,很有潛力發展成更精緻的藝術與文化。反觀中國,練太極拳的人多不勝數,但多滿足於太極操,鑽研和立心改進者少之又少。如果日本人偷了你八成功夫,但保存得力,便永遠有八成功夫,這還沒有計算改善的苦功,至於中國人呢?本擁有十成功夫,但有門戶之見,有教識徒弟無師傅、差不多先生等性格,諸如此類,每一代失傳一點點,又欠缺改進鑽研的決心,十成功夫慢慢便剩下八成、七成、六成,這就叫此消彼長。
中國人沒有改進鑽研的決心,不是白說。不知何解,無論學命理還是功夫,很多學生都希望找到所謂「正宗」、「秘本」,滿以為學到老架,找到所謂最正宗,或學得師傅不傳之秘,就變成最強。這在邏輯上是荒謬的,遠古的技擊絕對不會像今日般精細,難道詠春在黃帝對蚩尤時便創出來嗎?知識是累積而來,功夫也一樣,是經過鑽研、實戰、反覆改良而成,如果盲目以老架或正宗為最強,只是疏懶的心態。如果學了葉問的詠春就是最強,那麼李小龍何會以創出截拳道而成另一位宗師?他更應該以詠春聞名於世啊。
很早前說過,世上沒有最強的功夫,只有最強的人。每一種功夫要有大乘,都需要下苦功。詠春能夠這麼流行,其中一個原因是只有三套拳,但學了三套拳不代表甚麼,最重要的是黐手,那可以花很多很多時間去練。太極拳一樣,套路只在記熟招式,推手才最重要,由套路、推手慢慢發展到無形無意,正是「從有法入無法」,需要很大很大的苦功。不過,今日坊間教的太極拳很多失去了推手的意味,練不出味道,但即使有,對敵時也不代表能勝,因為對敵講求膽色、體能、狀態等。以此觀之,說能學會老架或得到秘傳便天下無敵,是天大笑話,也只是懶於研究的借口,是中國功夫越來越失去精髓的原因。
再說武術比賽。外國向有fair game的精神,比賽公平公正,就像《葉問2》,有裁判,裁判會要求clean fight。但中國的比賽,很多時是小圈子玩意,評判、裁判等都和學生或學生的師傅有關連,自己學生犯規不吹,人家一犯即吹。我曾親耳聽到一個師傅叫自己的徒弟考慮參加比賽,那個比賽他是評判之一。我聽到心裏真的笑了出來,笑得苦澀:這種文化,我們的功夫還有進步嗎?(這個師傅當然不是我現在的師傅,萬勿誤會)。
中國人一度飽受外國人欺凌,是一個事實,但由此生出過度的民族主義,以為外國人才是中國文化的敵人,則屬於極嚴重的偏見。如果我們看葉問打敗龍捲風這個鬼佬時,看得心花怒放,然後一直自我滿足於「我們中國功夫真的天下無敵,鬼佬日本仔通通收皮」這種錯覺,為害不下於男士看完AV後以為自己真能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中國功夫確是博大精深,論內涵我敢說無敵於世,但能打敗鬼佬的中國功夫,很多只能在電影看到。學武之人,飽受以上文化影響,此消彼長下,真能打敗學了我國國術後不斷苦練鑽研的鬼佬和日本人嗎?
外國人從來不是中國功夫的敵人,反而很多時是保存者之一。這是看完兩集葉問後,最深的感受。
閒話一句,也絕無不敬地說,葉問的名聲,必須歸功於李小龍。葉問並非促成這位巨星(他的天才不是人力所能促成),是李小龍活化了葉問,因為有李小龍這個傳奇,才有人追訪葉問這個傳奇,再經電影加以神化。李小龍,始終是位不滅的巨星,他讓中國功夫的光芒照遍世界各地,香港至今還未搞出李小龍館,實在令人失望。
延伸閱讀